(资料图片)
近日,我带孩子们走访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位于滇南红河州的元阳县。我们误打误撞进了一个叫垭口村的寨子,相比箐口、阿者科、坝达、多依树等经由打造或改建的成熟型村落,我更青睐名不见经传的垭口村。这亦是我近年来游学的一个习惯,即看完一些景观型村庄,我会提醒自己和孩子们重点关注那些鲜有改观的原始与传统村寨。
原因很简单,这些村寨的自然与人文特征更本真、更淳朴、更自然。我不是乡村传统的坚定恪守者,我当然也明白任何村庄都会流变、都要流变的道理,我只是想近距离观察与思考乡村的流变过程,即现在我们看到的光鲜亮丽的村庄此前的原初状态是怎样的。
垭口村位于元阳梯田圈的外围,距离元阳老县城新街镇有近两小时的车程,一路几乎都是翻山越岭的盘山公路,急弯遍布。村子不大,全寨二十余户人家百余口人簇拥而居,农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这时候的村子只剩下老人与孩子。房屋多旧式的泥砖房,破败不堪,屋顶以杂草堆砌,也即哈尼族民居中流行的“蘑菇房”。
留守三姐妹
在一处房屋的一角,我邂逅了一位正在弄一些草质东西的老奶奶,只见她将细根拧成粗根,问了好久,才知她在制作旱烟点火时的引子。房门虚掩着,我小心地推门往里看,只见有三个小姐妹,一个在梳头,一个在看电视,一个趴在床上写作业,我和她们打了招呼,问可否进来坐坐。对于我这个不速之客,她们没有说不,也没说可以,我就这么莽撞地进去了。
房屋里面是木质结构,地板不是我们熟知的80*80的地板,而是由一块块长木头拼接而成,中间有很大的缝隙,纸屑、碎物清晰可见,屋里到处都是像小山似的玉米堆,床上的衣服、被褥杂乱堆在一起,地上放着锅,锅里有还没有洗的碗和筷,我很难辨识这是客厅、卧室、厨房,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