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创新药或将迎来“出海”高潮。
(资料图片)
2月12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药品SHR2554(EZH2抑制剂)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独家权利许可给美国Treeline Biosciences公司(以下简称“Treeline”)。
此次海外授权,恒瑞或将实现超7亿美元的许可收入。
无独有偶,老牌药企石药集团在今天也宣布了一则“出海”BD大单。
石药集团宣布,旗下子公司石药巨石生物已与Corbus Pharmaceuticals订立独家授权协议,将Nectin-4 ADC候选药物SYS6002在美国、欧盟国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及瑞士的开发及商业化授权给Corbus。合同总金额高达6.925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license-out是石药集团继去年7月之后第二次成功“出海”美国。
今年创新药“出海”频频
此次,恒瑞、石药的成功“出海”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其实除此之外,今年康方生物、和黄医药、迈威生物等创新药也曾达成海外授权。
1月26日,康方生物宣布,公司与Summit就PD-1/VEGF双抗依沃西达成的合作和许可协议,已通过美国Hart-Scott-Rodino (HSR)法案的等待期,交易正式生效。在这项交易中,最高可达50亿美元的总交易额刷新了我国单药海外授权纪录。
同一天,和黄医药与武田制药达成独家许可协议,后者将取得呋喹替尼在除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以外的全球范围的商业化独家许可,而和黄医药预计将获得总额高达11.3亿美元的付款。
此外,1月20日,迈威生物全资子公司迈威(美国)就在研品种9M23011独家许可给DISC。迈威(美国)可获得合计最高达4.125亿美元的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
在国内创新药内卷的大环境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大额对外授权交易达成,说明中国药企的创新能力和产品正逐渐得到全球的认可,如此也使得出海或将成为本土药企进军全球市场的“主通道”。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统计,2022年,即使在“资本寒冬”之下,中国创新药/新技术license out总交易金额仍达到历史最高(174.2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22.8%,交易数量也较2021年多(42 vs 48)。
从治疗领域来看,肿瘤和罕见病仍是热门交易领域,此外还有代谢性疾病、镇痛、免疫性疾病等。
美国Biotech或成“出海”新方向
与此前百济神州、科伦药业等企业与跨国药企达成的出海BD大单不同的是,此次恒瑞、石药的交易对象都是处于初创阶段的小型药企,但背景却不一般。
与恒瑞达成7.1亿美元大单的Treeline成立于2021年,由礼来子公司Loxo Oncology前CEO及创始人Josh Bilenker博士和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前肿瘤全球负责人Jeff Engelman博士创立。公司尽管年轻,但是融资体量夸张。据外媒报道,Treeline自成立以来共募集约4.73 亿美元,账上资金充裕。
而与石药达成交易的Corbus公司创立于2009年,目前股价只有0.16美元,市值2400万美元。Corbus的联合创始人兼CEO此前曾担任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elsus Therapeutics的总裁兼联合创始人。公司CSO Rachael Brake博士在加入Corbus之前,曾担任武田制药副总裁兼肿瘤学全球项目负责人。
从具体交易分析,虽然这些Biotech没有跨国药企那么大的体量和现金流,但是对创新药的认可度更高,更愿意在早期达成合作。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恒瑞和石药的这两笔交易总金额尚可,但是首付款却不高。例如,Treeline给恒瑞的首付款只有1100万美元,与该新药目前研发投入的8938万人民币相比,还是略显较小。
另外,这样的合作伙伴与跨国药企相比,其临床推进能力,以及未来产品成功上市后的商业化能力,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不过总体来说,与美国Biotech达成合作,不仅能够使中国的创新药更早变现,降低新药研发的风险和投入,也能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使国产创新药更快地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更大价值。
安信证券指出,预计2023年将是国内创新药国际化的大年,可能会有多个产品达成海外授权,多个产品实现海外上市销售。
来源:思齐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