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科学家对于抑郁症机制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因此相关的药物研发也鲜有突破。
【资料图】
7月5日,知名歌手李玟的姐姐李思林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称,李玟(CoCo)因抑郁症轻生去世。李玟的意外离世引起了社会对于精神健康的广泛讨论。
李玟给人的感觉一直是阳光开朗的,为什么开朗的人也会得抑郁症?对此,有专家曾表示,“微笑抑郁症”更危险,尤其是在一些职业中,人们出于工作需要总是面带微笑,表现得很“嗨”,但这种表象掩盖了内心的低落情绪。
这种情况在艺人中尤其多发。早在2016年,年仅28岁的影星乔任梁因患抑郁症而自杀身亡,他此前也一直给人活泼阳光的印象。“强颜欢笑的人,内心其实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愉悦。”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陈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生活压力大增加,近年来,全球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病率都有所上升。有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数量多达3亿,中国也有多达5000万抑郁症患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约为3.4%,12个月内的患病率约为2.1%。
在去年10月10日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赵敏援引数据称,全球罹患各类精神障碍者约占总人口的13%。
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遗传、生活压力大等因素,可能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重度抑郁症的特征是持续的悲伤和自杀念头,因此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升大众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是精神卫生工作者的主要目标之一。
谢斌表示,过度或持续过久的情绪问题会有害健康。他特别提到一种被称为“双相障碍”的疾病表现,所谓“双相障碍”是指抑郁(情绪低落,兴趣减少,精力缺乏)和躁狂(情绪高涨,言语动作增多,精力充沛)两种病理表现交替出现。
由于这些症状本质上源于“疾病”,通过正确诊断和规范治疗,绝大多数都能获得显著疗效,因此,早期识别、尽早干预尤为重要。
目前科学家对于抑郁症机制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因此相关的药物研发也鲜有突破。去年8月,60年来首个抗抑郁口服新药在美获批,而中国在该领域的研发仍处于空白。未来长效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
今年3月,南方医院脑病研究院院长、南方医科大学高天明院士研究发现,一个被称为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的靶点或许能为抗抑郁治疗带来新方法。高天明表示,胶质细胞的异常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机制,ATP的减少会使动物出现抑郁情绪,而增加ATP的释放时,对抗抑郁有一定的效果。他还称,目前的抗抑郁药物存在起效较慢等问题,并且对于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无效,同时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去年年初,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程建军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阐明了“神奇蘑菇”致幻剂分子的作用机制,也为开发速效、长效抗抑郁药物设计提供了重要思路。
今年3月,中国研究团队发现了“麻醉牛奶”丙泊酚的愉悦机制,并探索了该药物对抑郁症的干预。丙泊酚能够通过抑制多巴胺转运蛋白发挥抵抗快感缺失作用,引起脑内多巴胺升高,有望给抑郁症患者带来希望。
“快感缺失是抑郁症患者对生活丧失动力的核心表型,也是其他多种精神疾病的重要症状。”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胡霁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