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鄂西屋脊”绿葱坡,从空中俯瞰被林海包围的三尖观林场工作用房。
2021年11月8日,踏雪巡林的李能阳。不论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苍翠山林间处处留下了他的身影。
3月9日,恩施绿葱坡镇,三尖观林场职工在补栽树苗。李能阳带领职工奋战30年,植树200万棵,将大片荒山变成了13800亩的林海。
(资料图)
3月9日,李能阳在写巡山日志。好学的李能阳白天巡山,晚上看书学习。凭着一股钻劲,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植树造林、巡山护林、育苗、中药材种植甚至园林工程,他样样精通。
李能阳满是老茧和裂口的双手。
3月9日,三尖观林场的员工围坐在火炉桌旁吃早餐,欢声笑语如同一家人。
图/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蔡俊 通讯员 谭凤珍
3月9日凌晨4点,繁星漫天。巴东县绿葱坡镇三尖观林场办公区,3栋房子灯光闪烁,火炉里柴火燃烧的炸响声打破山林的寂静。林场场长李能阳穿着笔挺的白衬衣,挽着袖子,在屋里屋外忙个不停。
烧水、洗菜、做饭、打磨工具……30年来,李能阳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三四点起床,一直忙到职工来到林场。他的家离林场只有5公里,但他很少回去,常年吃住都在林场。
6点半,天亮了,林场院子里也热闹起来。
“今天做好三件事,一是补植三尖观林场水池旁的杉树苗,二是去五个人到苗圃基地和黄连基地除草,我和李安俊去林场北边巡林。”和大伙简单分工,李能阳扛起镰刀,挎上水壶,戴起草帽,朝林间小路走去。同事们也各自带好工具,进山种树除草。
李能阳憨厚老实,平时话很少,但到了林子里,他却成了话痨。
“这是珙桐,这是红豆杉,这是100多年的厚朴树。”
“这里有石柱山、凌云峰、一线天……”
“这一片林子是我当年刚到林场时种的,现在树干两个人都抱不下。”
从巡山路上的地名,到哪有什么树,哪棵树有多少岁,林子里有什么鸟,李能阳都如数家珍。
上午9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跟随李能阳的脚步, 已徒步巡山5公里,鞋帮被露水打湿大半。
“高山林场常年多雨、多雾,空气特别潮湿,我们都有风湿、痛风的老毛病。”李能阳吃力地脱下鞋子,脚踝鼓出一个红包,一双宽大的脚掌上布满厚厚的老茧。
巡山的路,大多是泥巴路、长满荆棘的羊肠小道,最险的地方只能贴着山壁走,最窄的地方两只脚不能并立。可李能阳一走就是30年,一年得走坏两双鞋。
巡山也并不是走马观花,除了防盗伐盗猎、排除火灾隐患,他还经常观察树的长势情况。
去年9月,李能阳发现一棵古厚朴树落叶频繁,枯死枝条日益增多。他急忙向林业站汇报,并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诊断发现,古树冠水分蒸腾量过大,导致树体内缺水。为减少树冠蒸腾量,专家对树冠进行了重度修剪。
复壮方案实施中,他坚持每天到现场查看救治情况,亲手换土、施肥、浇水、挂输液袋、刷药防腐、喷注复壮素。最终,这棵树长出新枝叶,重焕生机。
护林苦、种树更苦。
1994年,为扩大林场规模,李能阳将目光投向林场边上一片1500余亩的石头山。他带头肩挑背扛,将土一担担挑上山,在崖坡、岩缝和石坑中覆土植树。
那几年,李能阳和林场职工每天从天亮干到天黑。林场不能生火,大家饿了,就啃口冷洋芋。时间长了,他们都落下了胃病。
“手掌上布满血泡,用针戳破,继续挖。”李能阳的手掌满是皴裂。冬天,积雪下是近10厘米的冻土,一锄下去,虎口几乎都要震裂。
锄头挖坏了几十把,石头山终于变青山。4年奋战,到1998年,三尖观林场面积扩大到近5000亩。后来的十几年,李能阳坚持每年植树造林500亩左右。
担任场长30年,60岁的李能阳每年徒步巡林300天以上,累计行程超过10万公里。在这海拔1700多米的“鄂西屋脊”,他带领职工植树200万棵,将原本大片荒山变成了13800亩的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