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税浪、杨宝 通讯员邓浩、张宏)“今日里回家来,接娘把富贵享,愿老娘福寿绵长、快乐安康……”8月19日晚8点,来凤县喳西泰广场南剧大戏台前人潮涌动,铿锵的锣鼓,多彩的造型,优美的唱腔,饱满的形象,南剧曲目《李逵探母》正精彩上演,赢得阵阵掌声与喝彩。
(资料图片)
南剧《李逵探母》(税浪 摄)
来凤南剧传习研究所所长储永光介绍,南剧又称南戏、施南调,起源于鄂西容美土司时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南剧剧目丰富,现存资料约六百出。较流行的约三百出,主要取材于历史演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
2019年,老英雄张富清感人事迹被报道后,来凤县南剧传习所第一时间创编反映张富清精神的大型现代南剧《本色》,于2022年7月晋京演出,好评如潮。
为更好传承与发展南剧,来凤县成立南剧传习研究所,委托开办南剧科班,培训南剧学员。特批南剧传习所新招聘6名青年演员,定点委培24名南剧学员,使南剧后继有人。
《李逵探母》中李逵的扮演者尤振坤,李母的扮演者吴禹昕均为定点委培的南剧学员,18岁的两人正式学习南剧已有4年。吴禹昕的叔叔也是南剧演员,从小受叔叔影响,吴禹昕也爱上南剧。他们说,每天能在广场为群众演出,感到无比快乐和光荣,将会把南剧当作一生的事业,传承和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
观看南剧演出成为当地居民的一种爱好。(来凤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当晚,喳西泰广场另一侧的舞蹈同样备受关注,两支百余人的摆手舞队同场竞技,他们踩着鼓点,时而摆手,时而跺脚,时而侧身,时而挺腰,动作轻盈而刚健。
土家族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舍巴格痴”,其意为敬神跳,汉语叫跳摆手。摆手舞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祭祀、娱乐、教育、交际等多项社会功能。
来凤是全国第一个土家族自治县,是土家族原生态摆手舞的发源地。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原生态摆手舞有着1200年历史,被誉为“东方迪斯科”,荣获国家群众文化最高荣誉“群星奖”,并多次走出国门,到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展演。
今年2月,2022年度“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公布,来凤县的土家族摆手舞国家级传承人彭承金入围30强。
8月17日,来凤喳西泰广场千人齐跳摆手舞。(来凤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地龙灯,地龙灯,不用蔑篓不用棍,巴地梭着走,活像真龙行,舞的人弯着身,站的骑马裆,走的弓箭步,变短犹如狮子灯。”这段顺口溜,反应了地龙灯基本艺术特色。
8月11日,在来凤县旧司镇板沙界起义遗址,板沙界村党支部书记杨斌带领10名村民排练地龙灯。“龙”在地上时而“戏水”,时而“盘树”,时而“转饼”,时而“腾空”,活灵活现。
地龙戏水。(税浪 摄)
地龙灯,也称“巴地梭”,是来凤县旧司镇牛王节流传下来的一种富含土家族文化的民间灯舞。与其它舞龙最大区别是地龙灯表演不用木棍,由一男子举“圆宝”(龙珠)引龙;九人闷藏在龙衣内依次抓腰带,全凭感觉和默契配合,使之翻腾舞动。同时,地龙灯还常与龙、凤、虎、龟、虾等同场演艺,场面热闹壮观。2011年,地龙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地龙灯之“龙腾空”。(杨宝 摄)
来凤县是巴楚文化重要沉积带和土家文化重要发祥地,非遗项目众多。近年来,来凤县以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为抓手,长抓不懈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工作。
来凤先后编制印发《来凤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来凤县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通过非遗普查、整理、申报等方式不断完善全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完成来凤县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和非遗项目普查工作。
目前,来凤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12项、州级35项、县级100项,均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名录体系。建立完善非遗传承基地17个、非遗传习所8个。目前已申报成功特色村寨7个、传统村落16个。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1人、州级传承人29人、县级传承人131人。
民俗节目《彩龙船》。(来凤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来凤县定时定点到中小学进行南剧、摆手舞、三棒鼓、打连厢等非遗项目教学辅导。明确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10所,把来凤县非遗项目落实到传习基地、明确到传承人群。在重大节庆节点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文化惠民”“戏曲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参与感、获得感。
有数百年历史的“摆手堂”,是当地居民欢庆盛大节日跳摆手舞的圣地。(来凤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来凤县文旅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李欣介绍,下一步,来凤将打造以南剧、土家族摆手舞为代表的来凤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结合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深入推进“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旅游”“非遗+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积极开展非遗技能培训,打造非遗乡村振兴工坊及传统手工类文旅产品的开发升级,让非遗在服务来凤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打造活态传承样本,让来凤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