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8月15日,2023年全国生态日山东主场活动在蒙阴举办。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罗辉在发布生态环境领域重要成果时说,山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位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连创最优水平,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2018年、2021年,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高规格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心组织强化部署,推动重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率先公开发布《美丽山东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 年)》,印发山东省“十四五”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强力实施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实现生态文明建 设一体规划、贯通推进。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鲜明倡树绿色发展导向。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率先印发贯彻落实《关于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若干措施,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生态环保责任一体贯通、有效落实,成为政绩考核的“必答题”。

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接续实施两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行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减量或等量替代;组织开展近零碳城市、园区、社区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创新开展全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在全国第一个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305家发电企业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累计成交额占全国58%以上。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增强人民 群众获得感为核心,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获优秀等次。2022年,我省细颗粒物浓度36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改善33.3%,优良天数比例73.2%、较2017年提升 8.1 个百分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稳定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省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3%,较2017年提高31.3个百分点,五类及以下水体连续两年保持清零;2023年春季航次山东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4.1%,为历史同期最优;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双 100%”;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成美丽庭院303万户,完成 3.6 万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对1.87 万个村庄实施环境整治,19 个县(市、区)先后入选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三次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国务院激励。

生态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建立覆盖全域的“三线一单”生态 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持续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率先出台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建设一批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建立生态监督体系,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连续6年组织开展“绿盾”自然 保护地强化监督,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督试点。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引领,全省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9 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5个。蒙阴是全省首个同时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荣誉称号的县。马踏湖摘取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桂冠,灵山湾以综合成绩第一名获评首批国家“美丽海湾”,充分彰显齐鲁生态之美、和谐之美。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度,积极 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全省 32 万余家排污单位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持证排污、按证排污、依证监管”的“一证式”管理机制逐步完善。获批建设首个国家环境保护陆海统筹生态治理与系统调控重点实验室,省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启动运行。连续多年开展生态环保产业统计调查,我省环保企业数量全国第一,产值位居前列。实施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311”工程,加快推进济南、青岛、淄博3大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培育10个生态环保产业特色园区, 壮大100家生态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治理 式创新,组织开展环保管家、环境医院试点。扎实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争创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9家,命名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9 家,批复建设省级生态工业园区18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5个项目和11个项目分别列入国家和省试点,总投资600亿元以上。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连续4年超过1000家,率先开展省级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10家园区和产业集群纳入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数量全国第一。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建 报道)

责任编辑: 李文智 签审: 吴永功

上观号作者:大众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