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就连最赚钱的直播行业也经历了大幅度的降薪。与此同时,受到关注的医务工作者也面临着降薪的问题。近期,有关"医务人员降薪潮再度来袭"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医务人员的工作通常是辛苦和累人的,经常需要处理紧急情况和高风险病例,他们需要在高压环境下迅速做出决策和行动。此前,网络上曾报道过一些医务人员因救死扶伤而在手术结束后晕倒在电梯里的情况,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资料图)

近日,一篇名为"医护降薪潮来了?为何发生?"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篇报道主要调查了近期一些自媒体所报道的"临床医务人员每人降八千"、"行政人员每人降三千"的说法,并对此进行了核实,以澄清真相,而非为了追求点击率而故意制造吸引人的话题。

根据调查结果,确实有很多医务人员的工资出现了降低的情况。然而,不同医院的降薪幅度并不相同,有些医院的降幅较大,而有些则只有轻微的降薪。

通过观察发现,降薪的现象普遍存在,但并非所有地方都发生了降薪,事实上,部分医院的工资甚至出现了上涨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医务人员降薪的情况呢?

首先,财务压力和成本控制是导致医疗机构降薪的主要原因。

医疗机构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包括高昂的运营成本和医疗资源的紧缺。为了控制成本,医院可能采取一些措施,例如降低人员工资、减少员工数量以及优化资源配置。

其次,医疗改革和政策调整也对医务人员的工资产生了影响。

医疗系统的改革和调整可能对医疗机构的财务状况造成影响。医疗改革的目标通常包括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效率和改善医疗质量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可能要求医疗机构适应新的环境和经济条件。

第三,患者数量的下降也是导致医务人员工资减少的因素之一。

收入减少的直接原因,是患者数量的下降,进而可能影响到医务人员的工资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有医生解释说,其所在地级市内有两家三甲医院,再加上周边发达地区还有更为优质的大三甲医院,当地的病人大部分都被这些医院虹吸走了。他们能吸引来的患者多是急诊或需就近看病的,患者量一直不太稳定,疫情三年后,“日子更加紧了”。

然而,即便在那些就诊量增加的医院和科室,医生们也往往正在经历一种隐蔽的“降薪”——工作量增加了,但收入并没有随之上涨。有急诊医生就表示,因为急诊与重症科室工作繁重、收入不高,过去三年,他们科室流失了10位主力医生,且一直没有及时招到合适的人。这些离职人员的工作就都落到了他们头上,但收入并未因此而增加,工作的性价比进一步降低了。一些医生通过开“飞刀”、讲课、经营副业等方式来填补收入的缺口。

一家妇幼保健院某科室负责人则坦陈,受出生率低的影响,这一两年以来,其所在医院的“产科效益下降幅度很大,医院想了很多办法增加妇科和其他科室的项目,但是整体情况还是很紧张”,只有少数部门没有受影响。

第四,医护人员数量增多的压力也是导致降薪潮的原因之二。

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特别是全国各地建设大量三级甲等医院,加上去伪存真的药物治疗方式导致医护人员数量增长十分迅猛,容易导致医院人均业绩不足,从而推动医院管理层降低医护薪酬,降低管理成本。

部分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护士人员薪资甚至低于市场给予的保安收入,这给人才流失等问题埋下了伏笔。

第五,医护人员工作不确定性增加也是导致降薪潮的重要原因。

有些医院为了缩减成本,加强了医护人员的考核和评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而同时没有给予医护人员相应的奖励。

这会使得医护人员的收入不稳定,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不确定性,也是导致降薪潮的原因。

我们都明白,决定一个行业个人收入的高低来源于市场的供需关系。作为医生,算是半个体制内的人,一边拥有较高的薪资水平,一边享受着福利待遇保障。

在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薪资出现了暴涨20-30%的现象,而从事行业相关人员也也是呈现暴涨。导致现阶段的局面是,你不干就换个人干,不缺你一个。

而公立医院主要赚钱的来源于各种大型手术,外科手术等等,以及各种检测收费、高昂的进口药销售,以及财政拨款等。

疫情之后,医保资金迅速的下降,对于公立医而言,缺少了这条大水龙头,各种项目,包括薪资上就难以持续高额的开支。

再加上公立医院的误诊率不断上升,使用统一采购的药物和器械,在销售药品上灰色收入更是难以插手。加上病人持续增多,看病难问题继续恶化,大部分医院开始挑选病人,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因为无法支付高昂的医药费而被医院拒之门外。

许多医护人员表示科室奖金远不如他们刚上班时那么高。有医护人员在网上发帖称:“我们医院要降薪30%!病人越来越多,却还要降薪,真是让人感到心寒。”有些跟帖的主治医生也表示,他们的工资已经降低了,现在一个月只能拿到三千多元。

第六,DRG/DIP影响医护收入。

“因为医院整体收入有限,相较于其他因素而言,DRG/DIP的考核对我们的收入和工作的影响是最大的,今年上半年,因为考核,我被扣的钱累计也有一个月薪水了。”王欣怡说。

王欣怡的医院是在2021~2022年间开始试点DRG/DIP的,自从试点后,除了收治病人,科室医护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DRG/DIP。因为“每个月都会有大几百块因为这个付费制被扣,今天扣这个明天扣那个,但你根本搞不清扣在哪里了。”王欣怡说。

尽管早在2021年8月,国家医保局就发文要求:严禁下达创收指标,不得将医务人员薪酬与科室、个人业务收入直接挂钩。但现实情况中,受访者的医院均把DRG/DIP付费带来的损益与科室和医务人员挂钩。

“医院规定每个月我们科必须剩下多少钱,如果没达标第一个月扣一半奖金、连续两个月不达标就扣除2/3的奖金。”王欣怡说,现实环境中病人的情况多种多样,很少有“按费用标准生病”的,加上考核的压力,医生往往会根据患者产生的实际费用去挂靠高价病种录入病例,以保障医疗费用不超标。

很多受访医生认为,DRG/DIP政策实施后,为了保障收入的稳定,医生分散了大部分精力来研究如何控费,收治病人时也会更多地担忧控费的问题。“每个人都得被迫成为精算师”,疲于应对,不利于“以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方式来收治病人”。杜鑫说。

不过,长期研究医疗支付政策的高校学者于伟指出,“医院里不合理的医疗行为越多,DRG对医院的影响就越大。”

张妍还表示,除了DRG/DIP,让其不堪重负的还有近年来要求临床承担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这些项目所形成的收入非常少,但是不达标同样也扣奖金,某一人考核出问题之后整个科室绩效降级,这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

综上所述,医疗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变革,这对于整个行业以及从业者和患者而言都是一次挑战。关于"医务人员降薪潮再度来袭"的问题,我们需要对此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并与各方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内容来源 | 江淮医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