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点落,铜锣响。7月25日,湖北省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30多名村民在村文化广场上跳起摆手舞,他们精神饱满、舞姿优美、动作娴熟,挖地、撒种、插秧、纺棉花、扫地、打粑粑等一系列舞蹈动作,生动地再现了土家人生产、生活的场景。“这是我们土家人的‘健身操’,农闲时大家都爱跳。”摆手舞省级传承人、舍米湖村党支部书记彭南清说。
【资料图】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之一,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来凤县推动非遗进乡村、进学校、进景区等“六进”,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来凤县是全国第一个土家族自治县,是具有1200年历史的土家族原生态摆手舞的发源地。为做好摆手舞活态传承,来凤县文化部门在保持原生态基础上,把摆手舞单个传承变为集体培训,在保持基本动作形态同时,对队形编排、锣鼓伴奏推陈出新,创作出新的摆手舞音乐和歌曲,形成多种版本和套路。2013年,摆手舞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国家群众文化最高荣誉“群星奖”。2018年10月31日,来凤原生态摆手舞队代表湖北省赴京参加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广场舞展演,以苍劲的舞姿,雄浑的气势,凸显土家儿女飒爽英姿和勇于传承创新的精神,嗨翻现场。
土家摆手舞还多次走出山门、跨出国门,到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展演。舍米湖摆手舞队每年在外演出约80场次,收入60多万元。
2022年11月土家族摆手舞获文旅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列名单。2023年2月,2022年度“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公布,来凤县的土家族摆手舞国家级传承人彭承金入围30强。
南剧,又称南戏、施南调,俗称“高台戏”或“人大戏”,起源于鄂西容美土司时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来凤南剧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多年来,来凤县十分注重南剧传承与发展,不仅成立来凤南剧传习研究所,委托开办南剧科班,培训南剧学员。
2019年,深藏功名的老英雄张富清感人事迹被报道后,来凤县南剧传习所第一时间创编反映张富清精神的大型现代南剧《本色》,于2022年5月成功首演,7月晋京演出,获得广泛赞誉。为支持南剧传承发展,来凤县政府特批南剧传习所新招聘6名青年演员,定点委培24名南剧学员,使南剧后继有人,生生不息。
土家妇女心灵手巧,“闺中三宝”闻名天下。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是土家工艺美术之花,它以技艺精巧、色彩艳丽、图案繁复、经久耐用,成为中国历史上四大名锦之一。2009年5月,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入选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凤县作为土家织锦核心传承地,现已形成三大土家织锦专业厂家。其产品远销国外和港澳地区,并作为珍贵礼物馈赠各国政要、国际友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光华。
土家油茶汤,是来凤人招待客人的一道本地特色小吃。油茶汤食用时讲究“嘴上功夫”,有句俚语:“油茶汤不冒气,烫死傻女婿。”“吊脚楼里岁月长,鼎罐煮饭分外香,腊肉合渣苞谷酒,离不得的油茶汤。”土家油茶汤是独具特色的茶文化,经过传承弘扬,土家油茶汤已经入选来凤县十大名菜,油茶汤馆喜迎八方宾客。
美酒佳肴配好筷,来凤漆筷放异彩。它以南竹和珍贵木材为筷坯,以来凤金丝桐油、优质生漆为涂料,镶嵌贝壳,经手工反复打磨,晶莹剔透,宝石生光,既是餐具,又是工艺品,成为中国筷子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专业厂家传承下,漆器工艺正在向更宽广领域进军。2011年6月,来凤漆筷制作技艺和油茶汤制作技艺同时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来凤县是全国土家文化重要沉积地,全县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12项、州级35项、县级100项,居湖北省各县市前列。保护非遗,就要保护好传承人。目前,该县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1人、州级传承人29人、县级传承人131人。(通讯员牟凡 、张宏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