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于成都2021绿色低碳发展“成绩单”来了的知识大家了解吗?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成都2021绿色低碳发展“成绩单”来了的介绍,希望可以给到大家一些参考,一起来了解下吧!


(资料图片)

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383.9平方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60%、黄龙溪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11月18日,记者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已经市政府审定同意并正式发布,以数据信息与工作成效全面展示了成都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过程中的经验做法与优良实践。

“自2017年成都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级绿色低碳发展报告以来,今年已是第五年持续发布。”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报告》分为综合篇、重点领域篇、区域亮点篇、典型案例篇、政策篇、附录六大部分。

生态本底不断巩固

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加速呈现

秀美山林、美丽河湖,巴山蜀水秀美安澜,大美天成。

截至2021年,成都实施“五绿润城”重大生态工程,全面推行建立林长制,森林覆盖率达40.3%。“百个公园”示范工程110个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建成开放86个,累计建成绿道5327公里,环城生态公园100公里一级绿道全线贯通,绿道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骑行已是市民生活新时尚,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加速呈现。

着眼延续千年立城的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成都正加快构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空间格局。”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斌平介绍说,成都统筹开展“三区三线”试划,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保护“两山、两网、两环”的公园城市生态本底。发布TOD综合开发战略规划,完成14个TOD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城市空间一体化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1年,成都已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383.9平方公里,建成地下综合管廊里程141.2公里。

保护修复不断深入

天蓝水清地绿之景可感可及

天蓝、水清、地绿……保护修复工作让公园城市之景更可感可及。

治气,成都出台全国首个臭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下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以来最好水平;治水,实施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试点,24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建成首批天府蓝网示范项目96.7公里,国省控断面全部达到年度水质要求,黄龙溪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治土,截至去年年底,成都已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环境治理体系方面,成都颁布全国首部公园城市建设条例,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深化“数智环境”系统建设,创新“电力监管”模式,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持续完善“碳惠天府”碳普惠机制。积极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行动,深入推动成都都市圈、成都平原经济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

与此同时,成都建设低碳化高效化、立体化多层次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持续发力,让绿色理念融入市民生活之中。成渝客专实现提速和公交化运营,中心城区至成都平原城市群及近郊新城日发动车增加至401对,城市轨道运营总里程达558千米,成为全国轨道交通第四城;拓展绿色出行方式,城市建成区实现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开行国际班列4250列,荣获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称号。

绿色发展不断走实

产业建圈强链纵深推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成为城市发展底色。

成都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实现燃煤锅炉全域清零,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45.9%、清洁能源消费占比64.4%。全年新增新能源汽车10.8万辆、增长163%,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6.6万辆、位列非限购城市首位。新建充电桩3.4万个、充换电站711座,充电桩和充换电站数量稳居中西部第一。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上工业能耗比例同比收窄0.4个百分点,全社会能耗强度下降1.2%。

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成都已整合构建12个产业生态圈、20个重点产业链。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绿色设计产品4项、绿色工业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培育绿色低碳重点产业,光伏、锂电池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通威电池片连续四年全球出货量第一,全市绿色低碳企业实现主营收入约1900亿元。推动服务业集聚成势,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升8位,新经济总量指数全国第二,获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截至2021年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4858.1亿元、同比增长29%。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菲菲 图片 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来源:红星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