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博物馆如何变身“第二课堂”?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博物馆如何变身“第二课堂”?吗?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成都自然博物馆内学习自然知识

博物馆已成为市民科普文化教育的“大众课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中国科协公布了474家2021-2025年度第一批补充认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成都共有12家单位成功入选,其中,包括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华西口腔健康教育博物馆4家博物馆。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一所大学校”。党的二十大为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劲动力。

作为“博物馆之城”,成都的博物馆事业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在场馆与各种展览不断“上新”的同时,成都各大博物馆也致力于不断创新和完善文博服务,为市民的文化科普教育打开了又一扇窗。

创新形式内容 展厅成为校外大讲堂

11月23日,备受期待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开馆当日,现场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前来参观。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教授傅恒带领着他的学生们来观展,在一楼的“地质环境厅”,傅恒拿起激光笔指向展台中的岩石,开始认真地为同学们介绍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的性质,直接将展厅变为一个校外的地质大讲堂,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在他身后倾听讲解。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教授、校博物馆筹建工作组常务副组长欧阳辉在受访时强调:“自然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全年龄段的,我们不仅要服务好青少年儿童,还要努力成为成人终身学习的‘第二课堂’。”

随着博物馆参与社会的深度日益加强,博物馆已成为青少年汲取城市历史文化滋养、培育优秀意志品质的重要场所。近日,“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名单”公布,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国书院”社教项目、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草堂耕诗 四季研学——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我来金沙讲堂课”教育项目入围。文旅融合、“讲座+展览”“研学+展览”等新玩法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常态化教育模式。

让博物馆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校,成都博物馆的一个尝试是与学校建立常态化合作。成博长期为学生团队提供教育活动,一方面建立了学生团队预约机制,设有专人负责学生团队的预约,为其提供免费的参观讲解服务,并根据学生需求配备主题研学活动;另一方面也尝试着走进校园,向学校赠送博物馆课程的同时,深度挖掘博物馆资源,与学校共同进行主题课程研发。今年,成博联合川渝两地近20家文博单位,以及多所成都市中小学校,共同推进实施“巴蜀文化进校园示范项目”,编撰出版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巴蜀文化普及读本《我的家在巴蜀》,将巴蜀文化融入常态化的教学中。“这本书太棒了!一点都不难懂,图片也超美!”在新书发布会现场,一位青少年读者兴奋地说,“很骄傲,原来咱们四川这么厉害!”小读者们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自己会为同学朋友推荐该读本,同时将继续深入学习巴蜀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巴蜀文化精神。

展览应接不暇 课本上的人物变得更立体

一组来自成都博物馆的数据显示,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综合博物馆,成都博物馆近年来围绕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建设“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国际大都市博物馆”的目标,着力塑造以“辉煌成都”“多彩文明”“艺术典藏”三大系列特展品牌为抓手的展览展示策略,6年来推出的60余场展览,吸引观众1300余万人次。眼下,“百年无极——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藏艺术大师真迹展”作为成博的又一重磅特展,持续刷屏成都人的朋友圈,展出作品横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10余个流派,连缀起欧洲近百年波澜壮阔的艺术史,为蓉城观众带来了一场西方现当代艺术的盛宴。

逛博物馆究竟能对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呢?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珍·藏——英国V&A博物馆馆藏吉尔伯特精品展”上的欧洲社会生活风情,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家住文化宫附近的陆思平是位文博爱好者,在展览开幕的第一天,就迫不及待地带着孩子到现场参观。“有洛可可风格宴会厅,还有异形墙面演绎的罗马斗兽场,加上大幅灯箱、视频投影等装置,让展厅艺术氛围非常浓厚。”陆思平说,“孩子对历史和艺术都很感兴趣,将来想做设计师,我觉得这些展览对于他的审美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这次的展览,让我认识到了一个立体生动的苏东坡。”市民黄倩在四川博物院参观了《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后激动地说。苏轼一生仕途多变,曾多次到阳羡,对于当地十分喜爱,欲在此买田养老,故作《阳羡帖》委托友人买地。帖中行书字体刚健而婀娜,清逸脱俗,有出尘之风骨。黄倩在展台前驻足良久,细细观看,“通过展览深入了解了苏轼平生经历之后,我才真正懂得了他的诗词中所饱含的东坡精神和人生哲理。”

延伸服务半径 提供优质的文化生活空间

如今,文博行业日新月异,一成不变的展览显然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博物馆用一系列的举措去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的半径,让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来到博物馆寻找诗与远方。

近年来,全国各文化场所都加快了线上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也解锁了看展新方式。武侯祠博物馆推出的线上博物馆,包括数字实景展厅、数字文化之旅、三国英雄数字魔墙等板块,并运用“街景视图”技术,实现了全景360度线上游览;金沙遗址博物馆上线了融合VR精灵导览、云展览、3D文物、音视频、直播和H5网页于一体的“金沙云观展平台”;成都永陵博物馆开设的“网上展厅”,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一把现场陵墓旧址的“云探秘”……

11月21日,2022年四川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四个一批”项目推荐结果正式出炉,成博3个项目成功入选。在此次评选中,成都博物馆新馆建筑空间获评“优秀空间”。65000平方米的建筑主体设计取自成都平原“西山”意象,由2万余块金色铜板和冲孔板按不同角度拼接而成,搭建富有层次感和抽象几何感的建筑结构,配合蓝绿色玻璃,凸显“金镶玉”的整体外观特点,东侧大面幕墙玻璃为馆内带来充足光线。自开馆以来,建筑内部也进行了多次优化,特别是在五、六层打造了“LOOP空中艺术沙龙”品牌空间,包含“沉浸式悦读空间”“亲子吧”“皮影广场”“艺术长廊”,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文化生活空间,充分发挥“都市博物馆”和“城市会客厅”的示范作用。

另外,“成都博物馆智能票务系统设计方案”还在四川省委网信办主办的“2022四川省网络综合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优秀解决方案征集活动”中,从全省60余个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成功获评。成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实现票务预约、数据收集和监管、疫情防控等多方面的实际功能,成都博物馆特别提升票务系统,与“四川天府健康通”数据对接的智能票务系统与省大数据中心实时通信,“一键”解决售票、检票、管理的问题,智能化服务观众,降低场馆人力、资源投入,提升场馆业务管理水平。“接下来,成都博物馆将继续努力,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持续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文化服务。”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雅婷 实习记者 王茹懿 文/图

来源:红星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