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领域已逐渐接近外企技术水平。

继发光试剂、生化试剂后,又一临床试剂开展省级集采。

11月30日,安徽发布征集意见稿,将对凝血、心梗两类临床检验试剂进行集采。采购期为两年,第一年意向采购量按安徽省上一年度的全部采购量计算。其中,心梗三项产品对准了IVD行业的热门赛道——POCT检测试剂。


(资料图)

POCT是“即时检测”的意思,理论上可以用于传染病、乙肝等感染疾病、血糖血红蛋白等很多领域的检测,但国内POCT应用最多的是心肌炎症、血糖、凝血等心血管相关疾病的检测。

心脏标志物检测领域,外资企业占据国内64%的市场,竞争格局同此前的化学发光试剂类似,与专用设备配套使用。一旦产品中选,IVD企业的设备也将随之入院,这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

国内主要从事POCT试剂的企业包括万孚生物、基蛋生物、瑞莱生物和明德生物等,外资则以罗氏、雅培、梅里埃等企业为主。这次安徽IVD集采,外资品种大撤退的一幕会再次上演吗?

砍价一半拟中选

2021年安徽的化学发光集采给IVD行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8月,最终88个产品谈判议价成功,罗氏、贝克曼、安图三家头部外企弃标,雅培拿下19项,迈瑞、新产业紧随其后。

如今,安徽省第二次IVD集采瞄准了高毛利的POCT试剂。

国内POCT试剂的增长很快,近几年增速都在20%左右,从万孚、明德等公司的业绩表现也能看出来。但中国市场上,外资还是占主导,据全国体 外诊断网发布的蓝皮书显示,凝血类主要被思塔高、希森美康、美国国家仪器实验室所覆盖。心血管类也一样。罗氏、Alere、梅里埃等外企覆盖了国内心血管POCT大部分市场。国产心血管POCT的市场占有率不到40%。

安徽这次敞开大门搞集采,可能就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通知明确,今年10月底前在安徽有产品挂网的企业都可以申报此次集采。各项目的限价定为上年度安徽实际采购价的加权平均值,在这个基础上,同项目有1到2家申报的谈判议价,3家以上申报的按降幅产生中选企业。

按安徽的文件,集采的A、B组按上一年度的采购量划分,前90%的企业为A组,后10%的为B组。凝血类产品申报的检测项目不足6项的另划为C组。A、B组的企业具体在降幅、中选数量上会有什么差异,官方并未披露。

其实此次凝血、心梗类试剂集采的规则并不复杂:官方给出限价后,凝血类六折,心血管类五折产品直接拟中选。企业报价应该会以此作为基准线。按照安徽的拟中选规则二,凝血类检测产品、心血管类POCT试剂分别降价40%和50%就可以中选。

在安徽之前,8月23日,福建宁德也组织过一次POCT和凝血类试剂集采。宁德医保10月份公布了中选结果:两大类产品全部由国产厂商占据,凝血类长岛生物、太阳生物中选,打败了思塔高、沃芬、希森美康等外企。心血管类POCT则热景生物、基蛋生物中标入选。

安徽这次集采,很可能成为又一个国内企业抢占外资巨头市场的机会。

封闭系统,有利于企业降价竞争

安徽此次IVD集采,透露出很明显的强化国产替代的意味。

首先就是几乎不分企业市场规模,上一年采购量前90%的分在一组,这显然有利于国内企业和外资巨头在一组竞争。而且同项目中有3家以上的,就按竞价来分胜负。这些条款显然都是有利于国内企业的。

POCT和化学发光试剂类似,也是一种封闭试剂,设备和试剂相互捆绑,这就意味着医院不大可能会对使用的产品多做调整。企业的一次入场不仅仅意味着2年的采购量,很有可能是更长久地守住了市场。

去年化学发光集采时,安徽就用价格门槛挡住了不少进口厂商,国内企业因此获益。例如迈瑞中标后,试剂在安徽迅速放量。据迈瑞披露,2022年上半年即使受到疫情影响,化学发光业务也在安徽实现了近80%的增长。

凝血和心梗试剂这次集采极有可能复制去年化学发光的结果。从分组来看,后10%分在B组,会淘汰一部分规模较小的企业,大部分愿意降价的企业都能够留在市场上。

安徽的两次IVD集采,给了国内企业占领市场的好机会。据基蛋生物早先的招股书披露,部分国内在POCT产品细分领域已经逐渐接近外企的技术水平。摆在国产厂商面前的,其实是如何抢占市场份额的问题。

罗氏等外企不愿意以价换量,最核心的原因是安徽单个省份集采,需求量有限,一旦推广到多个省份乃至全国,外资企业也就不会作壁上观了。因此,“安徽IVD集采”能否被其他省份吸收借鉴、如何复制推广,这会成为今后国内IVD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来源 :健识局

作者:杨曦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