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诈骗正在全国爆发”冲上微博热搜,一位包头老板被AI换脸10分钟诈骗430万元,引发全网关注。“AI换脸”的法律边界在哪?普通人又该如何防范?
如何破解AI诈骗难题?
在湖北,有不少企业正在升级AI反诈技术,探索使用AI“打败”AI。长江云新闻记者在武汉大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看到,在好莱坞电影《双子杀手》的经典场景中,中年和青年的威尔·史密斯同框,一时难辨谁真谁假。但通过检测软件对电影片段进行分析,几分钟时间内,结果就显示,年轻杀手是用AI换脸技术合成的。
(相关资料图)
“系统会提示我们哪一帧出现了异常,年轻的威尔·史密斯上显示了篡改概率97.69%,中年的威尔·史密斯一直是个绿框,表示他是一个正常的人脸。”武汉大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经理董骏告诉记者,AI伪造人脸的五官、轮廓,包括融合的方式,都会存在这种算法特带的一些特征值,检测原理就是找到它相应的伪造规律,针对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AI篡改软件,都可以进行有效的识别,检测成功率在95%左右。
如今,武汉大千这套算法更新迭代了上十次,获得了国家专利认证,在湖北、北京、天津、重庆等地公安系统的案件侦查中进行了应用,还与东莞市公安局合作,在公安专网推出了“AI换脸”在线检测平台。
AI换脸诈骗应该怎么预防呢?
当你跟朋友视频的时候,如果你怀疑遇到了“AI换脸”诈骗,教你用三步教你识破对方是否为AI:看面部是否扭曲、让对方吐舌头、聊天检验谎言。
第一步,你可以要求对方用一个手指,在面部前来回晃动,或者说用手掌来挡住一部分的脸。因为犯罪分子训练AI算法时,多使用的为正面照,所以程序无法处理好突然在面前出现的物体。因此,你突然要求朋友在视频的时候,伸出手指在面部摇晃,面部就会出现扭曲、变形。
其次,你可以要求对方吐舌头,如果骗子技术手段较弱,那么有可能发现对方面部边缘或者牙齿的瑕疵,从而识别出AI换脸。
最后,除了动作上的识别,你还可以找对方聊一些只有你们知道的事情,来核实他的身份,一定不要急着给对方转钱。
使用“AI换脸”涉及哪些法律风险?
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珞珈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王清介绍:“我们国家的现行法律当中,有国家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民法典,都对我们个人的人脸、人身等,这些生物识别信息都有相关的规定,用AI换脸伪造不良不雅视频,这种行为已经构成了我们刑法当中的敲诈勒索罪、诈骗罪,以及制作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从民事的角度来说的话,如果还不构成这些犯罪行为的话,他至少侵犯了民法典所规定的,公民是依法享有的肖像权、隐私权和声音权,所以如果说侵犯了这些民事权益的,我们可以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追究其民事责任。”
为防范AI技术被滥用,国家制定出台或正在拟定相关法律规定。2023年的1月10日,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和公安部就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就是规定提供(AI)信息服务的深度合成的提供者,必须采用技术和人工的手段,对企业的内容进行审核,要对它生成的内容在显著的位置进行标识,对使用者他的真实身份信息进行认证。4月国家网信办又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暂行(征求意见稿)》,具体针对了生成式用户使用平台的规范,可能在年内就要颁布实施了。
→长江评论:促进“AI技术”向上向善
“AI换脸”技术 带给人新鲜感的同时,非法滥用导致的侵犯隐私、危害数据安全、违法犯罪等问题层出不穷。让很多人感觉“AI换脸”技术,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其实,“AI换脸”技术是数据智能化发展的产物,科技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高科技不能沦为肆意侵权的帮凶,更不能成为非法牟利的工具。为“AI换脸”技术戴上“紧箍咒”、打造“铁栅栏”,筑牢“AI换脸”技术安全的防护墙,还需要法律和技术双管齐下。另外,身处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提高对深度合成技术的辨别和防范意识。只有多方发力,促进“AI技术”向上向善,才能让科学技术真正地助推社会发展,便利人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