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药物开发的大潮中,有热切的关注,有市场潜力的预判,同时也有千百种挑战。布局其间的诸多药企都在寻找满足临床需求的更有效的产品,尝试提高药物开发成功率,这也是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必然策略。
纽欧申医药(以下简称纽欧申)于2022年创立,加入CNS药物开发大军仅一年多,发展迅速,预计今年将会有产品进入临床申报(IND)阶段。团队丰富的CNS药物开发经验,尤其是在临床转化上的能力是公司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构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在产品开发中,纽欧申以小分子和基因疗法药物双线并行,兼引进或合作开发较成熟的项目,以此建立一个创新与风险平衡的健康管线。
小分子药物:针对已知靶点的新分子
(资料图)
据纽欧申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申华琼介绍,公司以解决CNS领域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最终目标,为此,公司选择不同的技术手段 及不同的路径 。 小分子药物和基因治疗各有其独特之处,CNS领域的基因治疗目前仍处于相对早期阶段,短期内难免存在起伏,而小分子药物的发展在CNS领域相对成熟,有不少验证的靶点正在成为开发的新热点,并且国内不少药企或CRO 可以做的又快又好。双线的策略保证公司高效而平稳地往前推进。
小分子开发中,纽欧申选择的是针对现有的成熟靶点,借助AI设计出全新的分子,从而获得自己的IP,并通过改良来增加成药性以弥补现有靶点或疗法的不足。公司首个项目是一款针对精神心理科疾病的小分子,已经完成核心专利申请,预计今年底进行中美IND申报。
“精神科疾病中,不管是情感障碍还是精神分裂症,都有很多未满足需求。而现有药物有很多应用上的限制和不足,比如起效慢、对性功能有损害、导致内分泌紊乱、不能改善认知功能等等问题尚未解决。因此,有针对性的开发改进以解决临床上的一些现存问题是现在国际上小分子药物开发的一个重要趋势,可以说是重新火起来的领域。我们并不是跟随,而是基于我们的知识和对疾病领域的认知,加上非常具有实力的小分子研发团队,针对性地调整策略,借助AI的特殊能力去开发和改进。” 申华琼 说。
基因治疗:平台搭建、多靶点、大适应症
纵观整个领域,腺相关病毒(AAV)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是CNS疾病基因治疗的重要部分,其中最关键的便是新型AAV衣壳的开发,借助AAV递送系统来解决CNS疾病的一些治疗难题也是纽欧申的重要布局方向。
从建立AAV衣壳平台到多个具体产品管线,纽欧申遵循的是通过和世界知名学者及学术机构学习合作,到独立拓展的思路,并形成一条清晰的拓展路线。
申华琼表示,公司独立拓展的第一步是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AV衣壳平台,通过对天然AAV的一些改良和修饰,筛选出可以更高效通过血脑屏障,并减少脱靶风险的衣壳。在建立平台后,第二步才是针对特定疾病开发具体的产品。
“建立自己的平台,意味着有更多合作的机会。对于很多大公司来说,开展临床阶段化合物的合作需要已有二期临床数据及CEO级别的签字,而递送系统平台的合作可能会更加灵活,在早期就可以开展合作。所以平台合作和自研项目两条腿走路可以更早实现平台的商业价值,也可以最大程度上支持我们后面管线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纽欧申现在就开始与一些公司沟通合作的可能。”
纽欧申的第一款基因治疗产品针对的疾病领域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渐冻症,目前正在与麻省大学医学院高光坪教授的团队合作开发。高光坪教授的团队在AAV研究和设计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顶尖的水平。
申华琼告诉药融圈,ALS是多基因缺陷疾病,目前开发的基因治疗产品大多针对其中一个基因缺陷,例如SOD1,但事实上SOD1基因缺陷的患者大约只占ALS患者总数的1%。公司希望通过后续搭建的平台,能够在AAV中装载1~2个甚至3个不同的序列靶向基因,以覆盖更多的患者。
多靶点是一条 延展思路。另一条延展方向则是扩大适应症。据申华琼介绍,未来公司的计划不仅包括开发针对单基因缺陷的药物,还会以此为基础,扩展到更大的适应症,比如帕金森氏病、阿尔茨海默症等。
目前,纽欧申首个基因治疗合作项目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预计今年下半年可以在美国基因年会上有一些进展报道。
临床转化提高药物开发成功率
创新药开发中,临床转化是绕不开的话题,对于挑战重重的CNS药物开发,临床转化更是其中关键环节,有时甚至会直接关系药物成败。
这样的故事 申华琼看过也亲历过很多:度洛西汀最初被开发用于治疗抑郁症,但其临床失败了,后来开发针对疼痛的适应症时,发现失败原因是剂量选择问题,在增加剂量后就产生好的疗效。类似的案例还有她参与开发的另一个CNS项目,其药物有较大的副作用,而当时她所在的公司又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开展了另一项临床研究,发现剂量减了一倍后,在疗效相当的前提下,副作用减轻了一半。
申华琼表示,与肿瘤药物开发不同,神经类药物的开发,由于患者尤其是抑郁症患者对副作用非常敏感,对合适的临床剂量要求非常高,所以需要很多的探索。如果只专注在前期靶点的开发,可能到最后临床转化的成功率依然不高,所以具有此类药物开发经验更有可能带来临床的成功。
纽欧申创始团队有丰富的CNS药物开发经验,申华琼博士在美国做过精神心理科临床医生,之后先后加入礼来、惠氏、辉瑞,在各个制药企业专注CNS领域药物开发近20年。联合创始人Mike Poole 博士曾是脑部疾病生物技术公司Neumora的创始人和研发主管。联合创始人吴凌云博士多年从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拥有丰富的药物研发经验。
临床转化能力是国内CNS领域药企目前相对欠缺的部分, 在申华琼看来,纽欧申丰富经验的研发团队更清楚如何将靶点开发和基础研究最终转变成药,同时规避很多临床开发中的“坑”,从而进行 快速临床转化,在这个过程中降低失败率、提高成药率便是纽欧申在CNS领域药物开发中一项重要的竞争力和差异点。
连通两地优势的轻运营模式
历经跨国药企、国内知名药企和生物技术公司,再到自己开始创业,申华琼感受到的最大不同,是资金问题变得更有挑战。 2022年可能并不算一个友好的创业时机,资本寒冬的严峻形势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初创的纽欧申采用的是轻运营的模式。核心团队规模不大,部分业务进行外包,比如利用晶泰的AI技术平台进行小分子的合成筛选,未来临床部分也会在自己管理的基础上启用一些CRO。
“这种轻运营模式在业界越来越常见。我们现在不会一味地去扩大公司,而是保证我们在资本寒冬的情况下尽量节省开支,保持现金流。公司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在没有下一步融资的情况下依然能持续推动自己的项目。” 申华琼 说。
目前,纽欧申已完成由龙磐资本领投约2000万美金的Pre-A轮融资。
另外,纽欧申的运营策略是中美两地同时布局。据申华琼介绍,公司开发的所有项目都是全球权益,但考虑到各个系统法律法规和环境的不同,小分子药物和基因治疗两个方向在中美两地的布局也有所差异。小分子的核心团队主要布局在国内,因为这部分国内的环境较为成熟,开发小分子可以做到又快又好。而基因治疗前期的研究工作目前布局在美国波士顿,更靠近创新的前沿,更有利于与一流的科学家们开展合作。今年2月,纽欧申宣布在波士顿开设基因治疗的研发中心,主要负责AAV衣壳工程和疾病治疗探索。
两地不同布局的模式强调充分利用两地的优势,契合了公司快速转化,轻运营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