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惠州仲恺: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已挺进全省第一方阵


【资料图】

聚“链”成“群”,剑指千亿储能产业集群

夏日炎炎,热浪来袭,比天气更热的,是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仲恺高新区”)储能项目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作为全球重要的高能环保电池生产基地,仲恺高新区在新能源领域的“棋局”渐趋完善,如今,“储能”一词为仲恺高新区再添发展厚度:去年,仲恺高新区储能产业实现生产总值近700亿元,现有已建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项目产能约37GWh,已然形成“电池生产设备-电池材料-电池-交流器-系统集成-回收利用”完整产业链条。

仲恺为何能与储能产业“双向奔赴”?在新型储能新赛道上,仲恺有何优势和依托?日前,由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统筹指导的“高质量发展看惠州”媒体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仲恺高新区,聚焦新型储能产业。仲恺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田胜思表示,抢抓储能产业全链条协同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仲恺高新区积极布局,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同时,正努力打造“光(光伏)、储(储能)、端(终端)、信(关键信息技术)”协同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争取到2025年储能产业集群产值达1000亿元,总产能达95GWh。

有底气

基础扎实领跑储能新赛道

去年仲恺新能源产业产值实现689亿元比增28%

在惠州亿纬锂能总部基地A区工厂道路的一侧,有20多个如同集装箱的奇特建筑。这些“集装箱”可不简单,它们是亿纬锂能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示范电站,该电站是根据梯次磷酸铁锂电池的特点研发和部署用户侧大型储能电站,可以储存18000度电,相当于一户普通居民将近十年的用电量,每年可转移电量1000万kWh,年节能电费收益462万元,换算相当于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00吨。

亿纬锂能相关负责人蔡鹏介绍,作为锂电池领域龙头企业,亿纬锂能早在2016年就启动储能业务,发展至今,亿纬储能已成为具有技术领先和综合成本优势的电池平台,去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排名Top3,有望成为惠州首家千亿级新能源电池企业。

镜头转到仲恺惠南科技园的德赛电池公司展厅,新型储能样机及沙盘包括户用储能、光伏车棚充电桩和储能配置、数据中心UPS锂电、移动储能等场景应用琳琅满目;展厅外,一个小型的1.2MW/2.78MWh储能示范项目引人注目,该项目采用了德赛电池公司研发及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通过利用峰谷电价差,调整储能充放电措施,实现削峰填谷。

仲恺高新区新型储能产业集聚。这是亿纬锂能产品展厅。惠州日报记者谢宝树 摄

“去年我们就投资储能电芯项目,将分三期投资建设20GWh的储能电芯项目,一期项目已于今年5月19日正式量产;惠南工厂主攻储能电池的PACK及系统集成,面向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为满足储能业务发展,公司计划今年下半年在惠南动工建设1栋厂房,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储能集成业务。”提及未来在储能领域的布局和发展,德赛电池相关负责人程月帆充满信心。

亿纬锂能和德赛电池是仲恺高新区储能产业厚积成势、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仲恺高新区新型储能产业的壮大崛起。

谋先,是棋局胜利的关键。在新型储能新赛道上,仲恺高新区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而迅速实现储能新赛道“领跑”,不得不提及与其产业链高度契合的新能源电池产业。

这是一场横跨20多年的产业布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仲恺就开始谋划能源电子产业,一步步稳扎稳打,依托德赛等一批电池“链主”项目带动,吸引配套项目落地,推动产业链逐步壮大。

如今,仲恺高新区与“新型储能”的故事,在新时代迎来新的篇章。2021年以来,仲恺高新区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持续加大对新型储能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50余宗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产业项目,预计投资总额超过290亿元、达产产值超过760亿元。

依靠政府前沿布局、企业落地产业化,仲恺高新区新型储能产业近几年发展态势迅猛。田胜思介绍,全区现有新型储能产业链上企业59家,其中规上企业56家,涉及电池材料(隔膜、极耳)、电池电芯、变流器、储能系统集成、电源管理、生产设备及回收利用等领域。截至今年7月,全区建成储能和动力电池项目产能约37GWh,去年实现新能源产业产值为689亿元,同比增长28%。

有规模

以“链”聚能打造产业集群

培育引进超40家规上储能相关企业激发强大“链式效应”

去年底,投资20多亿元的亿纬锂能总部研发中心在仲恺落成,借助资源要素集成、产业集中度和供应链效率,将带动电池成本下降;

惠州德赛电池与南方电网合作的用户侧储能应用项目,计划在惠南厂区和仲恺厂区配备储能项目,总装机容量约23MWh,预计9月底完成并网;

今年初,世界领先的锂生态企业赣锋锂电高端聚合物锂电池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在陈江街道石圳村建成投产;

7月,行业领先的锂离子电池和储能系统供应商惠州市乐亿通科技有限公司新总部园区在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正式启用;

不远处的仲恺陈江街道东升村,机械轰鸣,塔吊林立,一期项目首航新能源研发制造项目已经封顶,二期项目首航储能系统建设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这些热火朝天的画面勾勒出仲恺高新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蓝图。

一“锂”之变,一“链”之成,仲恺高新区,正在形成储能版图的“惠州高地”。

俯瞰仲恺全区,不仅培育出亿纬锂能、德赛等龙头企业,还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汇聚了首航新能源、赣锋锂电、蓝微新能源、拓邦电气等超40家规上储能或相关领域企业,激发出建链、延链、补链的强大“链式效应”,形成了从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膜、电池芯、电池壳、电池保护电路、配套充电器,到组合电池产品生产一站式、废旧电池回收的完善产业链体系,引领惠州进入全国乃至全球储能行业第一方阵。

诚如中国科学院东江实验室博士姚会军所言,惠州仲恺高新区在新型储能方面具有产业和地域优势,新型储能产业链相对完整,拥有原材料、电芯生产等多家企业,如亿纬锂能、德赛电池等;此外,区域内交通便利,物流发达,方便上下游企业深入合作与协作。

广东首航智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徐锡钧亦表示:“我们的供应商亿纬锂能、同行古瑞瓦特新能源都在惠州。除了芯片,其他配套企业基本在仲恺都能找到。”

枝繁巢暖引凤来,仲恺高新区以链聚能,将持续做大做强储能电池制造,优化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向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东江科技园等重点园区集聚,依托首航新能源(二期)、赣锋锂业和科士达科技增资扩产等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吸引上下游产业链布局,促进新型储能电池产业更好地集聚。随着一大批新型储能项目的陆续上马,将进一步带动仲恺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有信心

创新引擎为发展“储能”

实施24项人才政策累计发放储能人才津补贴超3800万元

高速公路上,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问题,让不少新能源车车主发愁。而在潮莞高速公路沥林服务区北站,今年春节上线了智能移动快速充电桩,该充电桩具备快充优势,功率为160kW,预计每日可充电50至60台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车主们的需求。

该智能移动充电桩由亿纬锂能投资建设,由2064KWh/600kVA储能箱和3台160kW充电桩组成,可将夜间闲时电量储存,用于白天忙时充电,是惠州落地的新型储能应用场景之一。

将创新与实景图融合,不断激发新动能,这是仲恺高新区的一贯“打法”。今年以来,仲恺高新区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力促新型储能创新发展,在各领域加快应用,赋能千行百业。

“此前有多家企业因为电压突然短时间下降造成较大损失,如果企业配备了储能电站,就可以避免这种损失,还可以通过储能错峰用电方式,节约用电成本。”仲恺高新区经济发展和统计局副局长邱大帮介绍,仲恺高新区在不断丰富各类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在用户侧分布式储能方面已建成亿纬9MW/18MWh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示范、硕贝德无线储能1MW/2MWh、信利用户侧电化学储能22MWh等储能电站项目,在工商业大型储能应用方面作出了众多有益探索。

邱大帮介绍,接下来,仲恺高新区将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优势,从电源侧、用户侧和充电侧综合发力,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以储能多场景应用助推产业与新型电力系统互促发展。

新型储能产业是座“金矿”,打开“金矿”的钥匙就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里。要锻造新型储能这把“钥匙”,人才必不可少。“仲恺高新区发展新型储能具有先天优势,同时需要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通过新技术引入全面提升产品和区域竞争力。”在姚会军看来,储能产业长效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何破题?仲恺高新区聚力引入和培育新型储能产业人才。

“为支持能源电子等产业高质量发展,从2013年起,仲恺高新区创新实施人才津补贴等24项人才政策,全面地、成体系地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其中储能人才津补贴累计发放超3800万元。”仲恺高新区党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阳国龙介绍,该区储能企业人才申领区级津补贴人数和金额占比均在1/3左右,储能企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申领区级津补贴人数超过了四成。同时,该区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全区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储能企业占2个,占比40%;13个博士工作站,储能企业占比超过15%,该区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也在储能企业;博士工作站等平台的逐年增加,加速了储能等企业的高层次人才集聚。

高光时刻,因“汇”而聚。

当下的仲恺高新区新型储能集群技术优势明显,如亿纬锂能先后获批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锂电池关键技术与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三大国家级研发中心,目前拥有60余名博士领衔超过4900人的跨学科综合研发团队,位于仲恺的总部研发中心涵盖安全测试中心、电池系统研究院、试制中心、动力电池研究院、电性能测试中心及中央研究院等;德赛电池拥有省级储能电池集成应用和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CNAS认证实验室,获得海关AEO认证,是今年首批符合GB31241-2022强制性国家标准企业。

政府亦在赋能。仲恺高新区科技创新和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文波介绍,如今,仲恺高新区与电子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帮助区内新型储能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以及联合培养企业急需的专业实用型人才和技术工人,实现储能产业人才的梯队化发展。此外,该区将整合资源,围绕锂电池生产设备、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能源电子信息、全过程安全技术、智慧调控、氢储能及储能前瞻技术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核心技术突破,破解新型储能领域技术封锁和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同时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鼓励该区储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前瞻布局新一代储能技术及装备等。

有决心

瞄准千亿级集群加速能级跃升

2025年仲恺储能产业集群产值将达1000亿元总产能达95GWh

在实施“双碳”战略背景下,新型储能产业正向万亿元赛道进军。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在新型储能产业方面,仲恺高新区迎来高质量发展机遇期。目前,在《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惠州市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指引和支持下,仲恺高新区作为惠州新能源产业的主要战场,市委、市政府对仲恺的发展寄予了厚望,希望仲恺能够助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成为惠州第二个千亿县区。

新型储能既是未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发力点。如何在宽阔的舞台上谋篇布局,施展出“最拿手”的绝活,从而在储能产业中作出更大贡献,考验着仲恺高新区的智慧。

“我们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产值将达1000亿元,总的产能达95GWh。”田胜思表示,该区将围绕新型储能产业开展“强链、补链、延链”,推动新型储能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尽早投产达产。探索建设储能产业创新平台,以产业应用为牵引,努力打造新型储能领域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转化,协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创新。

为推进新型储能产业更好集聚发展,构建产业“生态雨林”,今年,惠州市35家新能源产业链重点企业成立了惠州新能源产业联盟,亿纬锂能担任产业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德赛电池、赣锋锂电、蓝微电子等35家知名新能源企业均在列。仲恺高新区也将依托惠州新能源产业联盟平台,打造产业链生态圈,提升产业链协作配套能力和水平,着力推动企业在新型储能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示范应用等领域的突破,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生”逢其时,这是仲恺高新区依托新能源电子集群转型新型储能的新时代;“生”临其境,这里有让储能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兴业乐土;“生”生不息,随着《惠州市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出台,仲恺高新区迎来新型储能产业加速腾飞的新时代。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瞄准千亿级集群这一目标,仲恺高新区正在新型储能新赛道上加速奔跑,演绎着“拾级而上”的精彩。

◎对话

仲恺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田胜思

以应用场景带动储能产业加速发展

惠州日报:在新型储能产业这个新赛道竞逐,仲恺高新区的信心和底气源于哪里?

田胜思:中央、省、市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我区新型储能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整,发展潜力巨大。尤其经过近20年的不懈耕耘,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已挺进全省乃至全国第一方阵,成为产业链完善、品类齐全的集聚地。

惠州日报:在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仲恺高新区面临着什么新的挑战和困难?

田胜思:一方面,新型储能应用类企业不多,以消费类电池和动力电池为主,在储能电池制造、试点示范和拓展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拓展;其次是电池制造上游材料产业不强,缺少正极材料、隔膜规模也较小、特别缺少储能电芯类的项目,后续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另外部分细分领域竞争力不足,诸多电池类外贸型企业面临“绿电”压力,特别是一些做海外订单的企业,面临主要客户要求企业在欧洲或东南亚设厂的挑战。

惠州日报:《惠州市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已出台,仲恺高新区将如何抓紧落实?

田胜思:为加快我区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区成立了仲恺高新区促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接下来,仲恺高新区将聚焦储能产业发展新引擎,强化产业协作,加快建设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前瞻布局新型电池技术,重点关注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液流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等新型储能电池的发展动态,发挥德赛电池、亿纬锂能等“链主”企业以商招商作用,招引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新型电池外地企业落户,不断培育壮大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示范推广。此外,我们还将探索加快新型储能电站试点项目建设模式,大力鼓励区内企业围绕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充电设施、工业园区等其他终端用户开展试点示范、持续拓展用户侧、电源侧等市场应用场景,推动重点企业配置新型储能电站试点,以应用场景带动储能产业加速发展。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曾兴华 林奶花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魏怡兰 通讯员张曼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