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证监会公布《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业务等具体规定,为个人养老金入市绘制出“路线图”。
个人养老金入市,目的在于盘活养老资金,实现个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活水”,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利好政策的落地开花,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从当前市场反应来看,安全和收益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个中缘由不难理解。个人养老金制度设计的核心逻辑,即“以时间换空间”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投资者愿意放弃眼前消费来换取延迟的投资回报,从而安享晚年生活。如果投资标的风险不明,未来保值增值难以保障,大家恐怕只会“捂紧钱袋子”避之不及。
那么,怎样才能打消投资者疑虑、提升资本市场吸引力,进而充分激发个人养老金投资参与热情,既为资本市场引入源头活水,也为广大群众提升养老保障?
作为百姓的养老钱、保命钱,个人养老金投资安全大于一切,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首先在投资基金准入方面,应平衡好收益性与稳健性问题。正如《暂行规定》对个人养老金可投资基金作出的“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总要求,基金公司应针对性地设计出更多底层资产健康、风格稳定、策略清晰等适合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的产品,并合理设置定期分红、定期支付、定额赎回等机制,给予投资人可预期、可持续的投资回报,为投资者量身定制稳健的养老计划。
个人养老金基金,本质上也是代客理财,基金怎么管理、如何确保资产安全、怎样实现利益最大化,主要掌握在基金管理人手中。只有基金管理人紧绷资产安全之弦,个人养老金投资才能做到风险最小、利益最大。因此,基金公司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鼓励长期持有、长期投资和长期考核,督促基金管理人恪尽职守、专业审慎,确保投资管理的科学性和稳健性,努力守护好投资者的养老“钱袋子”。
守护“钱袋子”,还需监管部门睁大监督的“眼睛”。相关部门应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对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机构进行动态监管,加大抽查与考核力度,对于达不到监管要求的机构和产品应即时清退,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则应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用严惩重罚来保障投资者的养老安全。
当然,只要是投资就会有风险,证券市场起起落落,必然也会导致个人养老金市值随之波动。投资者在选择个人养老金投资方向时,同样应秉持“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信条,对投资风险有一定的心理预估,进行科学理性决策。同时还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警惕出现以个人养老金投资为幌子的欺诈行为,避免遭遇财产损失。
最美桑榆景,人间重晚晴。个人养老金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乎千千万万人能否“老有善养”,唯有基金销售机构、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群众养老更有保障、让资本市场“活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