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贯线  | ◎作者 李不是


【资料图】

眼 下的北京,正在迎战重症高峰。

财新的特稿《北京迎战重症高峰》中提到:北京从“120”急救中心,到急救科,再到各级医院的抢救室、重症监护病房,急危重症患者生死线上的每一环,均承受高压。

文章提到一些记者见闻,比如12月21日上午9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室已经人满为患,问诊室外、CT室门口的走廊、家属等候区内,随处可见支起的行军床、轮椅,和或躺或坐着输液的老人。12月27日,以呼吸和危重症学科著名的中日友好医院,急诊也排出长龙,除了直接进抢救室的,都要等待一小时起步。

此外,医院缺氧气、缺监护仪、缺重症床位等,成为常态。

事实上,我国ICU床位数量的确不多。11月12日,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在发布会上称, 中国每10万人口ICU床位不到4张 。一个月后,12月9日,发布会再提到时,这个数据已经翻倍, 中国的ICU床位接近10万人口10张的水平 。

但是,显然还不够。

根据防疫二十条和新十条里的说法,各类重症床位要达到医院总床位的10%。

不过,在前天国家卫健委关于新冠肺炎更名和降级为“乙类乙管”的通知中,隐藏了这么一个细节: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按照 三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动态准备 相关中药、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等。还有,重症床位、呼吸机等设备,做好准备。 定点医院重症床位和可转换重症床位要达到总床位数的20% 。

这一条内容可以看出,国家对放开后的疫情感染,波长幅度计划至少三个月起。

另外,定点医院重症床位要达到总床位的20%,这比之前提到的10%要再高出一倍。至于比例再提高,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原因。

其一,重症率即便已经很低了,但在庞大的感染基数上,也意味着重症人数不会太少。另外,此前专家也提到过,感染高峰到来的速度比预想要快,这就意味着感染的速度极快,而重症患者势必会更集中,积压在同一时段内。因此,重症床位的紧张度也可想而知了。

其二,放开后也面临一些复杂的局面,比如季节性流感本身就占据一定比例,再如流感加新冠双感染加重了一些病情。如此一来,总体重症率比单纯的新冠所致重症率一定要高,床位也势必会更紧张。

其三,北京可能还有一点特别的因素,那就是作为一线城市,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可能要多一些。

总而言之,上述都表明一点,那就是我们的重症床位和匹配资源,原本就不足,而面对放开后迅速上涨的重症患者,供需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医院的压力非常大。

除了硬件设备,重症医护人员同样很缺,前段时间,来自山东、江苏等各地的重症医护人员已经驰援北京。目前,很多医院也都在加速培训可转换的重症医护人员。

现在,惟愿这些短板都能补得快些再快些:重症床位增加,监护仪增加,制氧机增加,救护车增加,重症医护增加等等。

每充分准备一点,可能就多救一个重症患者。

推荐内容